新闻 资讯 国内 财经 民生 产业 产经 理财 股票 基金 公司 科技 5G

《契税法》出台对个人购房会有何影响?将提升买房成本?

2020-08-14 14:44:35 来源:
分享: 微信 微博

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以下简称《契税法》),该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契税法》共计十六条,在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法律法规变化以及征管工作实践,对征税范围、减免税、申报缴纳时间等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其中,有关契税税率一条最受关注,根据契税法规定,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这是否意味着购房契税将涨?

“房价要涨,契税要涨,买房要趁早”,在一些中介经纪人的朋友圈里,也出现了契税税率将上调的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契税税率并没有调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樊勇在接受人民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税率提高是误读。

“《契税法》之前,我国施行的是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契税,契税税率就是3%-5%。但契税的适用税率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 樊勇说。

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在2016年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减按1%、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减按1%、2%的税率征收契税。

“房产中介说的1%、1.5%税率,是原本的契税暂行条例下个人购房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就是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减按1%、1.5%的税率征收契税,这一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另外的限制条件,目前,上述政策依然在实行,还是按照优惠税率执行。”樊勇表示。

《契税法》出台意味着哪些变化,对个人购房又会有何影响?

樊勇表示,新规与之前的条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住房类型的不同确定差别税率。

第二,契税法明确了现行特殊方式转移权属的规定和契税免税政策,并适当拓展了公益事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增加了退税规定。也就是如果房屋买卖合同中途撤销终止,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税款。

第四,简化了纳税申报,将契税申报和缴纳时间合二为一。

樊勇认为,《契税法》主要是税制平移,与原本的暂行条例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国家目前采取的政策仍然是“房住不炒”,此次政策的平稳性也体现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效稳定机制。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2020年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契税。

第二条 本法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互换;

(三)房屋买卖、赠与、互换。

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转移。

以作价投资(入股)、偿还债务、划转、奖励等方式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征收契税。

第三条 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契税的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住房的权属转移确定差别税率。

第四条 契税的计税依据: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出售,房屋买卖,为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成交价格,包括应交付的货币以及实物、其他经济利益对应的价款;

(二)土地使用权互换、房屋互换,为所互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价格的差额;

(三)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以及其他没有价格的转移土地、房屋权属行为,为税务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依法核定的价格。

纳税人申报的成交价格、互换价格差额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由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核定。

第五条 契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征契税: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军事设施;

(二)非营利性的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养老、救助;

(三)承受荒山、荒地、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

(四)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之间变更土地、房屋权属;

(五)法定继承人通过继承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对居民住房需求保障、企业改制重组、灾后重建等情形可以规定免征或者减征契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决定对下列情形免征或者减征契税:

(一)因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收、征用,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二)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重新承受住房权属。

前款规定的免征或者减征契税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八条 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的用途,或者有其他不再属于本法第六条规定的免征、减征契税情形的,应当缴纳已经免征、减征的税款。

第九条 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日,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日。

第十条 纳税人应当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前申报缴纳契税。

第十一条 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税务机关应当开具契税完税凭证。纳税人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查验契税完税、减免税凭证或者有关信息。未按照规定缴纳契税的,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第十二条 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前,权属转移合同、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被解除的,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契税涉税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机制。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与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有关的信息,协助税务机关加强契税征收管理。

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知悉的纳税人的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十四条 契税由土地、房屋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征收管理。

第十五条 纳税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本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1997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记者 车柯蒙)

相关文章

《契税法》出台对个人购房会有何影响?将提升买房成本?

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以下简称《契税法》),该法自2021年9月1日

来源:人民网

7月汽车产销延续二季度以来回暖势头 下半年企业应重视库存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7月,汽车产销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回暖势头,当月产销分别完成220 1万辆和211 2万辆,环比分别下降5 3%和8 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到2035年50万人口以上城市通高铁 快速推进“1、2、3小时高铁出行圈”

8月1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正式公开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系

来源:北京商报网

《契税法》明年9月开始施行 利于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以下简称《契税法》),该法自2021年9月1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商务部将推出更多稳外贸稳外资政策

在13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稳外贸稳外资政策举措,广大外贸外资企

来源:经济参考报

7月客运指数恢复程度首次超过六成 货运基本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13日发布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显示,7月运输生产降幅继续收窄,货运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客运指数恢复程度首次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数据显示:九成小规模纳税人免增值税 增强企业恢复活力

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大力实施减税等措施,企业税负普遍降低、活力增强。增值税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相关数据可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定价基准批量转换为LPR 开始日期为8月25日

记者近日从中国工商银行了解到:为简化借款人操作,参照银行业普遍做法,自8月25日起,工行将对符合转换条件但尚未办理转换的存量个人住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速不良批量转让 银行业挥舞“三板斧”

当前,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贷款上升

来源:北京商报